在政策鼓勵及生鮮食品市場旺盛需求的雙重推動下,作為冷鏈物流配套核心基礎設施——冷庫投資建設呈現快速增長態勢。
相關機構預測,受益于城鎮化水平提高、生活方式變化、人們對食品安全重視程度提高、食品和物流企業規?;洜I等因素,未來十年,中冷鏈物流需求有望呈年均15%~20%穩健增長趨勢。作為冷鏈物流配套核心基礎設施,冷庫建設變得炙手可熱。
去年年底,發改委、財政部、商務部等10部門聯合發布《關于進步促進冷鏈運輸物流企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》,提出鼓勵和支持各類農產品生產加工、冷鏈物流、商貿流通等企業改造和建設批適應現代流通和消費需求的冷凍、冷藏和保鮮倉庫。中央和地方財政在各自支出責任范圍內,對具有公益性、公共性的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給予支持。
日前,中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冷鏈物流業委員會發布2014年《中冷鏈物流發展報告》(《報告》)?!秷蟾妗凤@示,2013年全建成投入運行的冷庫儲存能力287.8萬噸,其中公共型冷庫儲存能力約262萬噸,占比超91%。截至2013年年底,全冷庫存儲能力總計約2411萬噸,同比增長約13.6%。
各區域新增庫量差別大《報告》顯示,2013年全各區域冷庫儲存能力和新增冷庫量差別不小。《報告》副主編李勝在接受《航運交易公報》記者采訪時透露,新建冷庫主要有兩類:類是果蔬等主要農產品產地冷庫;類是物流園區或物流中心冷庫,儲存能力5萬噸及以上的有24座。從分布區域看,新建冷庫大多位于發展基礎較差、冷庫容量小的中西部地區。
華北地區新增冷庫集中在山西和河北省,兩省新增儲存能力分別為20萬噸和16萬噸,分別占華北地區新增冷庫儲存能力的37.9%和30.3%。截至2013年年底,華北五省冷庫儲存能力合計332.4萬噸,占全13.8%;新增冷庫存儲能力52.8萬噸,占全新增冷庫儲存能力18.3%,明顯高于全平均水平。
東北地區冷庫儲存能力合計169.6萬噸,占全7.0%,新增冷庫儲存能力16萬噸,占全新增冷庫儲存能力5.6%,增長低于全平均水平。
華東地區冷庫儲存能力合計1075.9萬噸,占全44.6%。山東、江蘇、浙江、上海和福建五省(市)分別為425萬噸、101.9萬噸、92.9萬噸、161.9萬噸和195萬噸,分別占全17.6%、4.2%、3.9%、6.7%和8.1%。
中地區冷庫儲存能力合計264.0萬噸,占全11.0%,新增冷庫儲存能力50.5萬噸,占全新增冷庫儲存能力17.5%,高于全平均水平。河南、湖北、湖南三省冷庫儲存能力分別為105萬噸、94萬噸和65.9萬噸,分別占全4.4%、3.9%和2.7%。
華南地區冷庫儲存能力主要得益于海南和廣東省。華南地區冷庫儲存能力合計254.1萬噸,占全10.5%,新增冷庫儲存能力22.5萬噸,占全新增冷庫儲存能力7.8%,其中海南省新增多,達到10.5萬噸,低于全平均水平。
西南地區冷庫主要集中在重慶市和四川省。西南地區儲存能力合計136.8萬噸,占全5.7%,新增冷庫儲存能力38.2萬噸,占全新增冷庫儲存能力13.3%。
西北地區冷庫儲存能力合計177.3萬噸,占全7.4%,新增冷庫儲存能力25.7萬噸,占全新增冷庫儲存能力8.9%。
李勝透露,去年全在建萬噸以上冷庫項目52個,這些項目全部建成投入運營后,新增冷庫儲存能力超過500萬噸。未來隨著中西部經濟的崛起和城鎮化推進,中西部地區冷庫需求會得到提升。
中外資本搶占高地
如火如荼的冷庫建設背后,隱藏著巨大的經濟利益。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向《航運交易公報》記者分析稱,冷庫投資額雖然巨大,但利潤十分可觀,僅從租金來看,冷庫所帶來的利潤是普通倉庫的3倍。當前包括外資在內的各路資本早已瞄向這領域,搶占市場高地。
2013年2月,天津港集裝箱物流中心普菲斯冷鏈分撥中心項目通過驗收,該項目是座面積2萬多平方米的現代化單體冷凍倉庫,倉儲能力可達4.3萬噸。
另外資巨頭太古集團已在廣州、上海、廊坊、寧波、南京市完成布局,根據太古冷鏈物流負責人透露的信息,太古集團計劃2020年年底前在中興建13座冷庫,打造個服務中2/3人口的冷鏈物流網絡。值得提的是,華東地區大、先進的冷庫——太古冷藏倉庫已在上海市奉賢區啟用。該設施總投資額4.4億元,可以提供-25℃~15℃的冷藏服務。
照雨潤控股集團“333規劃”,未來3~5年,通過新建、并購、整合等方式在全9大物流區域有選擇地布點,構建農副產品物流網絡體系,計劃今年在全布局15個農產品冷鏈園區。潤恒物流除在南京和哈爾濱兩市投入使用的冷庫外,在包頭、沈陽、銀川市的項目已在建設階段,在河北、山西、廣東、武漢、天津、山東等省市的項目也都已簽約啟動。聯想控股也宣布以冷庫和批發市場為切入點,在全范圍內建設8~10個冷庫基地,招商美冷已經在天津、北京、蘇州、青島、廣州、深圳、上海、哈爾濱、成都、武漢等城市擁有和管理12座冷庫設施,總面積超過14萬平方米。冷庫建設正以遍地開花之勢向全鋪開。
外模式可借鑒
經過多年發展,中冷庫技術取得創新突破,氣調冷庫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。全球冷鏈聯盟上海代表處負責人表示,在四個新興市場中,中已經達到了中等水平,但是,中冷藏庫容量與發達相比,仍有不小差距。目前中人均冷庫容量僅約0.1立方米,遠遠低于美的0.36立方米和日本的0.33立方米。在冷庫占有率方面,美日兩擁有的冷庫總量占到世界冷庫總量的約40%。
海博集團投資部副經理接受《航運交易公報》記者采訪時,對日本冷庫的運作給予了高度評價,坦言日本冷庫功能齊備,流程合理,全程實現無斷鏈。除有較高水平的技術和設施外,同時非常注重內部運行,通過集約化、高效化的冷鏈物流管理,確保安全營運,大限度降低差錯率,提升企業品和信譽度。
據介紹,日本土資源緊張,單層冷庫成本較大,目前冷庫大多為3~5層,層高5~7米。根據儲存商品和客戶的不同需求,冷庫各層的水溫設置不同,冷庫信息化和自動化水平較高。在制冷方式上,由于將在2020年實施“脫氟利昂”政策,日本將主要采用氨制冷及氨加二氧化碳制冷兩種方式,安全系數高。此外,日本冷庫十分注重節能,通過電腦實行自動控溫,通過減小冷風機功率、推廣新型保溫材料等手段達到節能目標。
該副經理坦言,中冷庫在快速發展中暴露出諸多問題:規模普遍偏小;管理粗放;利用率低;制冷方式落后;能耗大(運行能耗般占冷鏈物流企業總能耗的70%以上);斷鏈現象普遍;部分冷庫安裝不規范,監管不到安全隱患,這些方面中冷鏈物流業確實應向美日等學習先進經驗。
從事冷鏈物流的某企業負責人向《航運交易公報》記者表示,問題背后反映的是監管的缺失,這么多違規的冷庫是如何通過驗收的?這點值得人們深思。冷庫爆炸的原因不能刀切地歸罪于氨,歐美發達普遍采用氨制冷,并沒有出現安全問題,所以監管部門應加強前期設計和后期安裝把關。
中小型冷庫有未來 據了解,中各類冷庫不論規模大小、功能如何,以往均按土建工程模式建造,其中有企業占到總容量的2/3,庫齡多在30年左右。目前這種冷庫在中仍占主導地位,其建筑結構不合理,不適用現代冷鏈運作模式,必須進行整合改建和新冷庫的建設。
上海冷藏庫協會秘書長劉龍昌向《航運交易公報》記者透露,截至去年年底,上海冷庫容量已達563.11萬立方米。其中,凍結物冷藏庫容量為477.98萬立方米;冷卻物冷藏庫容量為85.13萬立方米。在上海,傳統的土建式冷藏庫仍占主導地位,現代冷鏈物流中心建設剛起步,服務功能剛開始向市場化過渡,冷庫功能正從計劃經濟下的“儲藏型”向冷鏈物流型轉變。
關于中冷庫未來的發展,業內人士認為,可以參照和借鑒外冷庫的現有運作模式以及發展路徑。但在農業集約化生產成本日益提高,未來生鮮電商配送規模不斷壯大的情況下,中小型冷庫需求缺口或許會更大。不管怎樣,安全、節能、精準的冷庫,必然會受到市場的青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