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東加快構筑農產品“冷鏈”物流體系,切實降低產后損失和流通成本,保障農產品品質和居民消費安全,推動“互聯網+農業”發展。
“冷鏈”是指從田間地頭到餐桌各個環節始終處于低溫環境下,能夠有效降低農產品存儲、運輸過程中的腐變損耗。山東加快構筑農產品“冷鏈”物流體系,切實降低產后損失和流通成本,保障農產品品質和居民消費安全,推動“互聯網+農業”發展。
據山東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廣播《山東新聞》報道,眼下,正是秋菠菜上市的日子。在高密市咸工業園種田大戶張富正在收割菠菜。他告訴記者,“收割的時候再損失部分,賣出去收入的損失兩成,要是俺這里有冷藏庫的話,如果岔開季節賣的話,收入還能增加不少。”
數據顯示,由于缺乏預冷,我肉、蛋、奶、蔬菜水果等初農產品在產地造成的腐損率在20%到30%,加上運輸途中的腐爛變質,每年食品在流通環節的損失就達到700億元。中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冷鏈物流業委員會秘書長秦玉鳴介紹,長期以來,冷鏈體系不健全,導致我農產品出現了價高利薄的現象。他說,“現在出現了個倒掛的問題,我們進口的肉比我們內的肉還便宜,所以先公里的問題不解決,將來農民不增收的話,農民會失去種糧或者養牛的積性。”
隨著“互聯網+農業”的不斷發展深入,生鮮電商正成為互聯網企業競相追逐的藍海。山東省電子商務促進會會長馮希寧預測,到2018年我農產品生鮮的交易規模將達到1000億元,屆時生鮮產品的冷鏈運輸需求量將超過50%,但是目前我綜合冷鏈流通率僅為19%,冷鏈體系成為與支付、寬帶同等重要的基礎要素。馮希寧說:“農產品電子商務這邊,其實如果沒有冷鏈體系的支撐,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空喊,要想真正促進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,尤其是水果、蔬菜、海產品,真正不需要冷鏈的這種農產品其實不是很多,如果冷鏈體系不健全,包括倉儲、運輸,包括后公里的配送,這個完整的鏈條建立不起來。”
在10月1號正式實施的《新食品安全法》中,第次明確把食品的儲存和運輸寫進條文,冷鏈物流也成為冷凍冷藏食品的必須配備。以《新食品安全法》實施為機遇,目前,山東互聯網企業、冷鏈裝備企業、農業龍頭企業正在協同發力,推動“互聯網+農業”發展。在青島澳柯瑪技術中心,工程師張震德正在調試公司開發的ICM智慧全冷鏈管理系統,今后,用戶只需通過手機app就能對冷藏設備進行實時操控,企業也從裝備制造商向制冷解決方案提供商跨越。張震德介紹說,“不僅可以實現對設備的溫度、濕度、運行軌跡等設備參數的監控和控制,而且可以對立面存儲的資源物品進行進銷存方面共享信息的個管理。我們可以全程實現從田間地頭到餐桌的全程無縫隙監控。”
目前,山東擁有低溫儲備能力超過580萬噸,居全位,但獨立核算的業冷鏈物流公司不到100。日前,山東省啟動省智慧物流配送體系建設實施工程,培植龍頭企業、提高智慧流通水平。將通過城市共同配送試點、“互聯網+”流通行動計劃、物流標準化“三個結合”,力爭到2017年實現全省物流配送效率和倉儲管理效率提高20%以上。中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冷鏈物流業委員會秘書長秦玉鳴說:“政府要扶持先公里的企業出來,扶植他們去上冷鏈的設施,另外有些農產品可以在產地做儲存。然后有政府來公益性投資,個是做儲存錯季銷售、個是做預冷、做分、做包裝,提升產品附加值。”